近日,一份泄露的2025年第二季度国防工业报告引发了全球军事界的震动。报告数据显示,位于江西的某导弹工厂已全面停产东风-100巡航导弹,转而全力投入更先进的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的量产。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,并对全球军事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东风-17的出现,使得曾经在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大放异彩的东风-100黯然失色。东风-100采用双脉冲火箭助推和亚燃冲压发动机,能够以4倍音速(约4896公里/小时)飞行,射程覆盖4000公里,一度被美军视为“第一岛链的毁灭者”。然而,东风-17以其卓越的性能,彻底颠覆了这一格局。卫星图像显示,江西工厂的生产线年的实弹测试中,这款导弹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,达到了10马赫(约12240公里/小时)。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它还能够在3万米高空进行“打水漂”式的机动飞行,使得美军“萨德”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仅为6.7%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东风-17的造价仅为1200万美元,比东风-100便宜800万美元,堪称“性价比之王”。
与中国的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却屡遭挫折。由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主导的AGM-183A导弹,在2021年至2025年间进行了七次试射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最近一次试射甚至在升空26秒后,导弹便在空中解体。五角大楼的内部文件显示,该项目已耗资14.3亿美元,却未能获得任何可靠的成果。项目负责人已于2024年11月被撤职。雷神公司的工程师私下透露,AGM-183A的最大速度仅能达到5.5马赫,根本原因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材料没办法承受1600℃的高温。在加州爱德华兹基地的风洞测试中,导弹模型的前缘被烧蚀出了12毫米深的坑,充分暴露了其技术瓶颈。相比之下,中国在碳化硅复合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,可承受超过2000℃的高温。因此,东风-17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远超美军同类武器。
在2025年南海演习中,中国火箭军成功试射了东风-26导弹,精准命中了1500公里外的移动靶船。导弹末端速度高达18马赫(约22032公里/小时),其弹头穿透三层甲板所产生的动能,相当于227公斤TNT爆炸。美军的推演报告承认,现有的近防系统反应时间不足2.1秒,根本没办法有效拦截。更令美军担忧的是,东风-17的尺寸更加紧凑,弹体长度仅为6.2米,可以轻松装入055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。卫星图像显示,中国海军福建舰的前甲板上新增了12个深度达0.85米的发射井,专门用于适配高超音速导弹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中国海军未来可以在海上随时发动超高速打击,从而极大地压缩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生存空间。
东风-100的停产直接影响了国际军火市场。沙特阿拉伯原本计划采购东风-100技术,但现在已转向与中国洽谈东风-17的出口型号。俄罗斯“锆石”导弹总设计师索科洛夫在《军工信使》上撰文表示:“中国的高超音速滑翔技术路线更具实用性。”甚至有西方情报机构觉得,朝鲜于2025年试射的“火星-8”导弹,在气动外形上仿制了东风-17。
中国军工产业的转型速度同样令人瞩目。原先生产东风-100发动机的四川绵阳工厂,现已改造成高超音速风洞测试中心。通过谷歌地球的图像能清楚地看到200米级的真空管道。此外,宝钢特种钢分厂也已转向生产碳陶复合材料,炉温提升至2100℃。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。
火箭军的训练记录显示,东风-17的发射准备时间已从42分钟缩短至25分钟。位于新疆库尔勒的靶场新建的电磁弹射试验装置,还可以将模拟弹加速至6马赫后再点火,从而节省30%的燃料。这表明,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不仅速度更快、威力更强,且能打击更远的目标,并以更高的频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情报简报显示,关岛安德森基地正在紧急加固机堡,混凝土顶盖的厚度增加到了4.3米。日本防卫省也紧急采购了12套300千瓦的激光拦截系统,试图挽回颓势。然而,在东风-17的绝对速度面前,这些防御手段或许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。
从东风-100的停产到东风-17的大规模列装,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已全面领先全球。美国投入巨资却屡战屡败,技术差距逐步扩大。随着福建舰、055型驱逐舰等平台的日益成熟,中国的高超音速打击体系将覆盖整个西太平洋,关岛、日本乃至美军航母都将处于中国导弹的火力威胁之下。
毋庸置疑,这场高超音速武器竞赛的胜负已定。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重塑未来的战争规则。